绵阳文艺界

绵阳摄影家袁晓英:镜头留存川北地下党员的风雨人生

 

    通过镜头与文字,真实记录35位川北地下党员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工作经历和现实生活状态,这是绵阳市女摄影家协会主席袁晓英正在实施的摄影创作《永远的记忆——我的父辈:35位中共地下党员的风雨人生》(暂名)。

    35位川北地下党员,如今都已经是耄耋老人。用袁晓英的话来说,她的这次创作是一个抢救性的工程,将为川北地下党员留下永久的图片档案和影像档案。

 

 父亲的启示

    最初,袁晓英只是想以镜头的方式,记录父亲的过去。

    袁晓英从事摄影的时间不算太长,2007年拿起相机,之后报名参加北京摄影函授学习,2008年、2009年则是她的“摄影获奖作品高产期”,不少作品在国际和全国赛事中获奖、在专业报刊上刊登。2009年,她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,但作为摄影人,她认为摄影不仅仅是为了获奖、加入协会,更应该去关注和记录身边有社会意义的事情。

    袁晓英想到了自己的父亲。

    父亲袁可庄是川北地下党员,新中国成立后,历次运动都是被“整”的对象,特别是“文革”开始后,父亲被扣上了不少“帽子”,直到1982年,父亲才被彻底平反。

    经历坎坷,但父亲依然热爱中国共产党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?袁晓英想以镜头、视频、文字的方式,去挖掘父亲的过去,寻找父亲心中那份力量。

    当时已经是2013年,父亲时年85岁,身体一年不如一年。在得知袁晓英的想法后,父亲一下子就激动起来,“川北地下党员,还有一大批人健在”,他希望女儿的镜头不仅仅是对准他,而应该对准这一个群体。

    父亲的建议,让袁晓英也兴奋起来。她认为,作为摄影人,有责任和义务将那个群体的经历和生存现状记录下来,留下永久的图片档案和影像档案,由此催生了《永远的记忆——我的父辈:35位中共地下党员的风雨人生》这一大型摄影题材的创作。

 

 艰难的创作

    兴奋之后冷静下来,袁晓英才发现,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

    有关地下党的资料太少,父辈们虽然曾给她讲过地下工作的经历,但却很零碎。她查找了大量的资料,但有关地下党的记录依然是零碎的,她需要将零碎的东西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,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访谈,确保记录的真实性、准确性。

   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,那批老地下党员年龄都在80岁以上,有的年过90,如果不抓紧时间,说不准就有人会面临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。因此,袁晓英只能一边创作一边查阅资料。

    最初,袁晓英想选择有特点、有故事的人物作为采访对象,但投入进去才发现“不能那样做”,因为他们每个人的经历与现状,都值得关注。人数越来越多,工作量也随之增加。用袁晓英的丈夫谢宗义的话来说,这事“一干起来,就像滚雪球一样,工作量越滚越大”。

    每一次采访,需要先联系确定采访时间,每天早出晚归。最开始,她想找人帮忙,但这个创作需要跟踪拍摄采访,是个马拉松式的长跑,列入采访名单的老人们多数在绵阳,有的则在广元、遂宁等地,工作面太大,时间跨度太长,她只有“辛苦自己”。

    看到妻子的辛苦,丈夫谢宗义理所当然给她当起了助手。最开始他只能利用周末、节假日帮忙,2014年退休后,他给妻子当起了全天候的摄影助理,扛设备、开车、现场打灯、整理文字资料等等,袁晓英每次去采访,谢宗义都乐于同行,因为“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”。

 

抢救性记录

    对自己的这一创作,袁晓英认为是“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抢救性创作”。

    正如前面所谈到的一样,老人们的年事已高,身体一年不如一年。袁晓英记录下父亲的影像资料后,去年父亲患脑梗。这样的自然规律,随时都可能在其他老人身上发生,这也是她在创作中遇到的最大难题,“每次走进采访对象家里,他们的状态与上次都不一样”。

    第二个采访对象,是父亲带着袁晓英去的,那是一位姓雷的老地下党员,年近九旬,此前已经患一次脑梗,听力障碍、吐词不太清楚、记忆力衰退,隔几小时需吸氧维持。还有一位老地下党员,袁晓英先后去过三次,但每次去,老人根本想不起她是谁、去干什么,她只有一次又一次地介绍。

    此次创作,袁晓英除了收集老人的老照片外,还要给他们拍摄个人影像、夫妻影像、现实生活影像,还有人生经历文字。2013年,袁晓英为一位姓胡的老地下党员进行影像记录采访后,去年其爱人去世,而老人的“思维也明显不行了”。

    老人们的各种现实状态,让袁晓英感到忧虑,心里很不是滋味,也更坚定了自己此举的意义所在。

    庆幸的是,选定的35个采访对象前几轮拍摄采访已基本完成,经过积淀和调整,现在进入深入采访和补充拍摄阶段,预计年底进入资料整理、编排和补充阶段。袁晓英说,市文联很重视和支持这个项目,如果一切顺利,《永远的记忆——我的父辈:35位中共地下党员的风雨人生》在明年就可以面世,条件允许的话,还计划举办一次主题展览,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群体,了解那段历史。

 

信仰的力量

    “这是一个真实的群体。”两年的采访、记录,这个群体给袁晓英留下这样的印象,“虽然经历坎坷,但他们对党的信仰始终没有变。”

    有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,与妻子在解放前都从事地下工作,但其妻子在“文革”中被迫害致死。采访中,老人抱着妻子的照片,想起遭受的迫害,诉说着心里的委屈,但他说自己对党的感情却并没有变。这位老人的态度,其实代表了这个群体的态度,他们坚信,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、发展中国。

    采访中,袁晓英向老人们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:“长期战斗在隐蔽战线,新中国成立后,正准备甩开膀子干事业,却被多种运动迫害,经历了不少不堪回首的往事,有没有后悔过?”

    “当年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,从事地下工作这条路没有走错,如果有第二次选择,我们还是会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。”这是老人们作出的回答,没有任何的犹豫。

    这个回答,让袁晓英感动不已。

    “这个回答,是信仰的力量,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忠诚。”袁晓英认为,《永远的记忆——我的父辈:35位中共地下党员的风雨人生》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份力量与忠诚,通过川北地下党这个活生生的真实群体,以文图、视频的方式,传递老地下党员的正能量,传递革命先辈对党始终不渝的忠诚品质。(张登军)

 

    人物简介:袁晓英,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,绵阳市女摄影家协会主席,绵阳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。


 

 

[编辑:GSY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