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阳文艺界


    2015年5月23日晚,首届“李白诗歌奖”颁奖典礼将在绵阳举行,获奖诗人、参会诗人代表于昨(22日)开始陆续抵达绵阳。
  2014年第四届中国诗歌节在绵阳举行,上百位国内诗人走进诗歌之城。一年后,首届“李白诗歌奖”再度以诗歌的名义,吸引了海内外汉语诗人的目光。
  绵阳,从古至今都是诗歌的热土。当代绵阳诗人,一直都是四川乃至中国诗歌界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。这一次,因为首届“李白诗歌奖”,让绵阳的诗人群,又一次昂奋起来。
  ■记者 张登军

 

  1.热土的印迹

  因为李白,从绵阳到江油,一直都是诗人们膜拜之地。

  公元701年,李白出生于江油,公元725年“仗剑去国,辞亲远游”,经峡江一路出川,虽然 “老死没有归蜀”,但李白开创的唐代浪漫主义诗歌巅峰,吸引了太多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在这里停留,或者驻足回首,追寻诗仙足迹,留下了太多不朽的诗篇。

  从盛唐开始延续的诗歌血脉,对当代绵阳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,绵阳人一直在追寻着诗仙的足迹,延续至今。

  早在1958年,盐亭县富驿中学教师秦传鼎的诗集《红土地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,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绵阳出版诗集的第一人,在绵阳诗歌界引起不小的轰动。1978年,郭同旭的长诗《血与火》在《十月》刊发,引起文坛关注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配乐朗诵。他的这首长诗,与作家耕夫的小说《审判前》被并称为绵阳地区“伤痕文学”的代表作。

  还是在那个时期,作家郁小萍接连在《诗人》杂志刊发诗歌。陈竖琴、秦晖、袁佑军、赵敏、雨田、孔繁熙、岳定海、曾小平等一批诗人相继崭露头角。后来,这一组名字不断增加。

  几十年过去了,当年狂热的诗人们,有的继续坚持诗歌写作,有的转写小说、散文,还有的则从事其他艺术创作。但是,他们曾经的诗歌岁月,给绵阳诗歌热土上,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。

 

  2.诗歌的符号

  前不久,绵阳市第十四届迎春诗会暨“邻里情·老街坊”微诗歌大赛揭晓,共有36位作者的微诗歌获奖。

  在绵阳诗人的记忆中,迎春诗会已经成为绵阳诗歌的一个独特符号。

  绵阳迎春诗会始于1986年春节,“参会作者超过300人,征集的诗歌作品近1000首”,而1990年在西山公园举办的迎春诗会,到会的诗歌作者近50人,现场创作的诗歌作品达到500首。

  绵阳迎春诗会,为绵阳诗歌作者找到了一个展示诗情的载体,创作激情空前高涨。赖松廷、马培松、野川、谢云、黄富敏、张景川、海凡、幸万良、程永宏、张英等一大批诗人通过迎春诗会被更多的诗友们熟识。

  其实,关于诗歌的符号,在绵阳还有不少。早在上世纪80年代,绵阳诗人雨田与黄富敏、南荒等成立《净地》青年诗社,江油诗人萧艾、范自强创办诗歌民刊《第五代诗人》,绵阳青年诗人范倍、白鹤林、邓辉、周薇、海融等在上世纪90年代创办《终点》诗刊和网站,在国内诗歌界影响不小。

  正是那些特别的诗歌文化符号,促成了从2005年开始在绵阳、江油举办的中华校园诗歌节,2014年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诗歌节,还有其他独具影响力的诗歌活动,从而更进一步掀起了绵阳的诗歌热潮。

 

  3.忠诚与坚守

  在首届“李白诗歌奖”应征作品中,不乏绵阳诗人的作品。而经过初评进入终评的作品中,绵阳诗人蒋雪峰的诗集《从此以后》、羌人六的《太阳神鸟》名列其中。

  而在今年5月初公布的首届“李白诗歌奖”获奖作品名单中,绵阳诗人的作品失之交臂,但绵阳市李白诗歌协会副主席、秘书长雨田认为,“失之交臂”并不会影响他们对诗歌的激情,反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忠诚。

  激情与忠诚,其实是绵阳诗人们对诗歌的坚守。

  这份坚守,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绵阳诗人群体,形成了老、中、青组成的诗歌群体阵容。在2013年出版的《中国诗歌三十年——当今诗人群落》中,对“绵阳诗群”的整体情况及部分代表性诗人单独成章予以研究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绵阳市内的不少校园,都成立了诗社、文学社,在2014年第四届中国诗歌节期间,绵阳市首届少儿题材创作活动也吸引了少儿的积极参与。他们中间,将来会不会又是绵阳诗人群体中的一员。

 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、着名诗人陆健在2014年赴绵阳参加第四届中国诗歌节期间谈到的那样,在他的诗意感觉中,李白还在人世,在绵阳的诗歌花园里,生活着无数个李白,只不过名字不叫李白。


 

 

[编辑:GSY]